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原文錄於《第三人》,胡晴舫 著,城邦出版,2012。

 

vaistlin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裡的「家」

討論個人、家庭、社會還有「歸屬感」

vaistlin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裡的「小孩」

舉史帝芬‧史匹柏、提姆‧波頓等導演作品為例,討論兒童在故事中的效用

vaistlin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社會」的問題

討論吉卜力工作室那些關於成長的作品

vaistlin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其實不算是武俠小說,是歷史小說
清初康熙年間,入主中原的滿清想要鞏固他們的天下、漢奸吳三桂想要得到天下、反清復明的天地會想奪回屬於明朝正統的天下(處境最尷尬)、加上海外的神龍教、西藏的喇嘛、蒙古部族、北方的俄羅斯,都想一起來搶天下。這其實是一個爭天下的故事,鹿與鼎,指的都是天下。

比起一般的武俠小說,本作很多顛覆性的地方,主角韋小寶是個終極的反英雄、是市井無賴、出身低賤,會的可不少,罵髒話、拍馬屁、出一張嘴、逃跑開溜、暗算敵手、出鬼主意、花言巧語、到處看女生、下藥在別人晚餐裡。有幸作為一部武俠小說的主角,從頭到尾厚臉皮拜了至少七、八個厲害人物當師父,每個師父都被他取了綽號(老烏龜、小皇帝、總舵主、老和尚、美尼姑、狐狸精、醜教主之類的),偏偏這人就是不會半點武功。

 同時這人又不學無術、無法讀寫,卻官拜封侯、大行指鹿為馬之事兒,把從說書先生那兒聽來的山寨版加油添醋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話本當真實歷史,拍馬屁的下屬們只得跟著睜眼說瞎話,今天指花為蕉都不可饒恕了,這樣的政治人物還用混麼?這樣的一個混混,卻周旋於清宮、天地會、雲南沐家、少林寺、神龍教、雲南吳三桂、俄羅斯王族;結識康熙皇帝、大臣索額圖、陳近南總舵主、鄭公子克塽、少林眾僧、明朝長公主、洪教主、吳三桂、陳圓圓、顧炎武等名人豪傑,幾乎可匹敵美國《阿甘正傳》。從頭到尾不分青紅皂白,和正邪人物結了一籮筐拜把兄弟,輩份關係也弄得胡裡胡塗。眾生百態,有著各自不同的性格、目的、打算,但大都屬於搶奪鹿與鼎的人馬,搶不到的話,好歹要蒐集到全套共八本的「四十二章經」,用來幹什麼?韋小寶自己也不清楚。



 眾所皆知,韋小寶的優點在於愛結交朋友、對人講義氣、照顧下屬,他的手段卑劣,為的全都是還可以接受的目的,什麼叫還可以接受?意思是他當然可以為朋友師長兩肋插刀,但免不了總是有自己的盤算、在過程中佔點便宜、試圖達到「雙贏」的結果,目前看過金庸的男主角裡就以他最實際、最賴皮。

 韋小寶的缺點自然在於他表裡不一、欺上瞞下(還是很多的上與下),同時每次與人對決都贏得不光彩,打架都只會忽施暗算,鬥嘴都在鬼扯蛋,賭博都在作弊,不然就是使銀子做手腳買通,還常抓旁邊的倒楣路人來當自己替死鬼;最後也最重要的,他為人輕浮、思想齷齪、性好漁色、調戲女生,還常自圓其說

 他第二次遇到他第七個女朋友的時候,照例是色瞇瞇地盯著對方瞧,把人家姑娘瞧到不好意思臉紅了,他腦袋裡居然還想:「她為什麼見了我要臉紅?嗯嗯,男人笑嘻嘻,不是好東西,女人臉紅紅,心裡想老公,難不成她想要我來做她老公?」

 笑死我也,這是怎樣的一種無恥境界?作者真的把市井無賴的個性寫得很成功。
看過《鹿鼎記》的女生,大概就能知道男生腦袋裡都裝了些什麼鬼東西。

vaistlin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倚天屠龍記》

《神鵰俠侶》的結尾也是結束在華山,提到了少林寺神秘的《九陽真經》為人盜走、從此不知下落。於是《倚天屠龍記》就從接續《九陽真經》的下落開始接起,出現了一點線索,但經書依然不知所蹤,而眾人就先打了起來,日後開創武當派的張三丰帶著部分的九陽神功心法,逃出了少林寺。

 時間突然跳至七十年後,江湖上流傳一句話:「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武當派門下弟子偶然與爭奪屠龍刀的行動牽扯,遭到來路不明人士下毒手、又被陷害誣陷,也弄不清敵手的門派家數,看起來像是少林派的,但又手段毒辣,難相信是名門正派的作風。
 

vaistlin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鵰俠侶》

「 問世間  情是何物?  直叫人  生死相許。」

vaistlin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射鵰三部曲》按照劇情順序,由《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組成,男主角分別是郭靖、楊過、張無忌。三部曲劇情前後相關,前兩部的故事年代較相近,因此有許多人物在這兩本小說中都會出現,《倚天》的年代則隔遠了許多,但整個故事的主軸卻都是由前兩本所奠定的。
 
 
 《射鵰英雄傳》
 
 耳熟能詳,非常合適的武俠小說入門,且是目前看到最最最有正向教育功用的金庸作品,教導年輕人,做人要忠厚老實、勤能補拙、並要能為民除害、為國效力;教導女孩子要如何抓住男生的心(或胃?算了)、倘若妳的男友不成材也別嫌棄、如何保護自己等等。
 劇情今天來看很老套,男主角郭靖是傻小子無誤,成長過程類似《變形金剛》。郭靖為了要報父仇,從原本的等級一村民狀態步入江湖、遇到仙女黃蓉(「靖哥哥!」)、結拜兄弟楊康、眷戀楊康的穆念慈,兩對情侶四個人,都被捲入江湖上爭奪武功秘笈───《九陰真經》的漩渦之中,開始像線上遊戲般打怪練功:

 -馴服「小紅馬」,跑速加十點

vaistlin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威鏢局林鏢頭和各派人士和樂相處,安分守己過日子,卻為了不明原因被各家勢力盯上,一日之間遭逢大禍。

衡山城裡衡山派,二當家劉正風一生行俠仗義,受人景仰,老來終於打算要金盆洗手。誰知就在群雄見證之下,退隱儀式最後變成了血腥清算。

vaistlin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畫家在波堤且利的《春》真品前面呆坐。我都等不耐煩了、打盹了、醒來了,他還是在同個地方。
 
推理小說給我的感覺和藝術品差不多。我可以像欣賞藝術品一樣去欣賞它,無論詭計、架構、氣氛、鋪陳。密室是藝術、密碼是藝術、不在場證明是藝術、設下謎團、看破詭計都是藝術,作家們,和偵探一樣博學、和兇手一樣細膩、和案件本身一樣愛現,不同國家民族有不同的筆法、性格、著力點。想不出真相不影響閱讀樂趣,當一個隨波逐流的旁觀者是種享受。

真正喜歡的推理小說能跳出它們自己的故事,對案件的解釋亦是對現實的解釋、能為讀者所用,而結局不該有勝利者,只有一堆繼續活著、能繼續被蒙在鼓裡的人。
 
 回過頭來看真有點傻眼,明明市面上很多作家的都還沒碰過,怎麼名單還是越打越長。
 
作家們的順序為:莫理斯盧布朗 →  柯南道爾 →  阿嘉莎克莉絲蒂  →  約翰狄克森卡爾 →  艾德加‧愛倫坡  →  約翰‧勒卡雷  →  日影丈吉  →  亞伯托‧艾可  →  京極夏彥  →  湯瑪士‧哈里斯  →  以撒‧艾西莫夫
 
當然這麼多作品中,有很多是劣作,樂趣都在解謎之前,真相一解開不是太扯,就是太讓人失望。前面幾位除了謀殺女王克莉絲蒂,其他大多是提一提看過的推理作品,比較流水帳;最後三個作品,與創造他們的作家,與他們作品的主題,才是我花心思的所在。
 

 東方出版社出的亞森羅蘋系列,書皮主要是黃色。
第一本是《棺材島》,第二本是《八大謎團》,再來是《黃金三角》、《虎牙》......一直到最後的第三十本《千鈞一髮》,不能不說是啟蒙教育,啟發了對於為非作歹主角的喜愛。

在看《虎牙》時欣賞兇手借刀連害六七人自己滴血不沾的計謀,看《8、1、3之謎》時第一次看到變位字的運用,看《黃金三角》的情節安排和張力製造,見識了借由水瓶當透鏡來點火的技倆、還有各式各樣尋寶的故事、各式各樣從警方手中脫逃的途徑、各式各樣的偽裝。
 
 這是推理和冒險的混同,雅賊主角兼職偷東西、找寶藏、搭訕女生等工作,餘下空檔拿來嘲笑警察、自己扮警察辦案、盡忠報國。不得不說有好些劇情良萎不齊,場景每次都在古堡,脫逃手法每次都是機關密道,很多謎底又很無聊,最過分的莫過於《幻影殺手》,被害人被人目擊死在空無一人的廣場中,看起來像密室謀殺的氛圍,到最後發現人其實死得有夠冤枉、是被天外飛來的小隕石正中頭部(翻桌)!今天回想起來還是覺得被耍了........
 
 

什麼時候才造訪倫敦貝克街221號呢?那是高年級到國中了,其實看的也不算多,能記得的更少。
第一本就是覺得最好看的,《巴斯克維爾獵犬》,我對荒原充滿妄想,也喜歡這個發生在荒原的懸案,福爾摩斯在中間地方才登場,華生還差點對他開槍了。 
《四個署名》看過,忘得差不多了。《血字研究》還算不錯,是靠物證辦案的經典。
 

 
 大學時才接觸阿嘉莎‧克莉絲蒂,看的作品也不多,卻一下子就躍升為最喜歡的推理小說家之一,大概是因為其文筆相當「節制」,不賣弄血腥、不誇大謎團、不炫示詭計,這都是當代推理小說與電影常踩到地雷之處;再者,她的偵探比較專攻兇手心理──什麼樣人做什麼樣事──而非實體證據,認為那些指紋雖然重要,但都只是輔佐用的,覺得《CSI》很無聊的我,自然認同。
 
另一個讓人偏愛的原因為:聽說她的謀殺手法常用毒藥。

《底牌》是本我還沒看完的作品,赫丘里白羅在其中的辦案模式是最好範例:他和一群人去打牌,打到一半坐在另一桌的主人被毒死了,當警官忙著蒐證時,白羅只問了每個嫌疑犯他們剛剛出了什麼牌。

《尼羅河謀殺案》相當精巧的陰謀卻有個乏味的表象,致使前段稍嫌無聊,雖然陰謀早就在悄悄鋪陳了,推理的過程充滿轉折,到了中後段才覺得不錯,有關鍵人物被滅口,等最後謎底揭曉時就是意猶未盡了。

《東方快車謀殺案》有好像和《尼羅河》顛倒過來的節奏,整個案件複雜度提高了許多。謀殺發生在半夜,始終不知道是誰的「緋紅色睡袍人士」有如鬼魅,增加了懸疑感,眾證人的說法又如《羅生門》般彼此矛盾。反而是結尾真相我不太喜歡,會有點小失望。

 其內容形式也具原創性。
 最推薦的《無人生還》:13個互不認識的人為了某種目的被設計到了個孤島,一個個死掉,死法和一首奇怪兒歌中唱的一模一樣。
 你越覺得這種「暴風雨山莊」的手法有多老套,就越表明了這種架構多好用、被濫用的程度,到今日六七成的懸疑驚悚片反派都還在用這種先把主角們關在一個地方,再一個個殺掉的技倆,這種技倆在現實中顯得不切實際,毋寧說是為觀眾和讀者量身訂作的,因為若一次把人殺光就沒戲唱的緣故。

 阿嘉莎和柯南道爾都算是古典推理的類型,我比較喜歡,無論陰謀生成還是推理過程,都是優雅且簡單。反觀本世紀很受歡迎的冷硬派,常是粗魯的偵探叼根菸拿著槍,到處亂闖亂打亂開槍,和同事上司都處不好,只能偶爾和漂亮神秘女郎調情,玩到最後頭破血流才搞清楚真相,少推理而多動作,雖說這類小說可說是黑色電影的根源,真正的主題不是詭計、而是現代社會的各種亂象,但我寧願去看畫面上的陰鬱,而不願花時間讀這些胡鬧。


衝著「密室講義」而看了《三口棺材》,覺得也還好,並且因為主角菲爾基甸博士是個胖子、作者讓出場角色不停賣弄怪異、作者不體諒讀者一直複雜化案件,最後的詭計還不賴,但太花俏了。 倒是書前面關於密室殺人的序文還蠻中肯,他說密室謀殺作秀意味多過實際需要。

密室謀殺是誰發明的?正是一手開拓懸疑小說、恐怖小說、偵探小說的偉大的愛倫坡《莫格爾街兇殺案》我只記得案發經過忘了推理經過;我比較記得《金甲蟲》,密碼學的必讀經典!實際上它的高明處不在於密碼的難解,正好相反,是因為解說方式易懂,所以受到大眾的歡迎。

 我覺得,偵探故事不一定要有人死掉,同樣是解開謎底的段落,那種拼湊真相、快要解開密碼時的緊繃感,強過很多小說中關於兇手是誰的疑問。

 
在2005年,有部我挺喜歡的電影 ─《殺機疑雲》,講一個原本個性退縮的英國外交官懷疑妻子有外遇,只好假裝不知情;妻子在非洲突然遇害,他帶著矛盾的心情、繼續照顧花園,直到後來疑點一個個揭開,他逐漸發現妻子被害的原因、更明白自己當初錯怪她了................
 這被形容成是個只有受害者而沒兇手的故事,下手的是非洲游擊隊、幕後策畫的是跨國企業、知情卻縱容的是政府,整個國際情勢為了大局而把個人犧牲掉了,最後弄明白了一切的外交官,放棄回國的機會,前往妻子遇害的地方,等著游擊隊也來把自己殺掉。

 改編自間諜小說《永遠的園丁》,作者是曾從事情報工作的約翰‧勒卡雷《鍋匠、水手、裁縫、間諜》大概是最有名的作品,但前者的改編電影我覺得比後者好。勒卡雷筆下的故事都處在曖昧模糊的境界中,跟間諜工作一樣,輕人命重情報、一切以長遠目標為重;往往對外宣稱查案失敗、因為不能讓敵人知道自己已經破案、因為以後還想繼續破案;作品的重點不在於偵探推理,實際上書裡面的高潮不多,推理過程切合現實,但也因此非常沉悶,而結局都有種不可挽回的無奈感,散發屬於真實的、虛無的氣味,因此有些人認為在推理王國裡,他的偵探小說其實有很高的文學性。
 
 
我喜歡那種有虛無感覺的結尾。

曾在二戰時期待過台灣的日本作家日影丈吉《狐之雞》也有個無奈結尾,嫌疑犯遭到懷疑、看似沒有其他可能性,嫌犯於是帶著他的侄兒一起逃亡,儘管最後偵探還是識破兇手的伎倆,但一切已經來不及了。這篇短篇的出場角色不多,發生在天真無邪的海邊鄉村,人物心理狀態、氣氛營造,還有筆法,都很自然。

這些推理小說的結局都是悲觀的,會不會是進入二十世紀的關係?在現代,人們比較容易感受這樣的荒蕪。

 
 
 
有單純的偵探故事,自然更不能少超複雜的偵探故事。
 
 有本非常難懂的半偵探小說可以一提:《玫瑰的名字》
或許有印象,因為作者安伯托‧艾可寫了同樣瘋瘋癲癲的《帶著鮭魚去旅行》,相比之下我寧願看《玫瑰的名字》。
場景發生在修道院,破案關鍵在圖書館裡;被害人、兇手、偵探全都是修士,一方面找著證據一方面爭論著天主教教義、爭論基督會不會笑;應用實證哲學於辦案,案子解決與否關係著一個學說的成立與否;描述邂逅一個與內幕牽扯的美麗女孩,極大的罪惡感隨之而來、於是又開始思索男女之愛在道德上該如何解釋。
 
 裡面有連續殺人、有密碼、有迷宮、有多到數不清的證據、假像、隱喻、暗喻、學術爭辯、引經據典,一堆聽都沒聽過的書名人名事件、天主教歷史,明明就和案情無關也給他扯進來。因為推理小說只是幌子,這實際上是借偵探之口來發表神學、哲學、形上學、邏輯學的一個故事,晦澀難懂兼之龐雜紛亂 ,最後真相浮現居然是靠配角所作的一個瘋狂怪夢,而偵探最後承認了自己的失敗,他無法即時解開謎團、也無法確認自己信仰的正當性,一切隨著秘密一同崩壞,因為一切都是早已注定的,堅守信仰到底就是犯罪,每個人都有所追求,而所有的追求都能導致墮落。

艾伯托有另一本著作:《誤讀》。有時候我想,也許這麼本看似豐富的書中,其實沒多少真正的知識。
永遠只有一個近似值,沒有肯定的真相。
 

 同樣拿學說解釋來當推理主題的,還有京極夏彥

 《魍魎之匣》應該是目前看過最滿意的推理小說了。
 有人被動、有人主動、有人盲信、有人說謊、有人消失、有人分屍、有的人在做箱子、有的人在擺脫箱子,還有的人,想要爬進箱子。科學、心理、宗教、神祕學、民俗考據在同一個故事中各自扮演各自的角色、解釋各自範疇內的謎團,但不管到哪、不管是誰、不管是哪個學說討論的結尾,魍魎和箱子,都會不停地出現,還沒有結論呢,下一個斷手斷腳又被發現了,怎樣的動機?怎樣的計畫或巧合?當偏執上身,一切框架都會被掙脫,背後的主謀真的是人麼?
寫完發現根本是在寫書背後的簡介,但反正就是這樣,京極夏彥的偵探小說大概都是這樣,非常複雜、案情糾結,它體現了日本動漫的精髓,賣弄噁心、誇大謎團、炫示計謀,站在克莉絲蒂類型的對立面,除了幾部作品中不必要的噁心情節、大部分我還是中意。
主角京極堂是虛構人物,神主兼舊書商,從來不給人好臉色、冷漠無情,對人不是冷嘲熱諷就是有所保留,實際上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不能談,拿理性解釋感性、以神怪補足科學,精研心理學,為的只是想找出其破綻。

 
「那是妄想。」「問題出在你自己、不應在對方上套用自己的道德觀。」「科學是種框架、不是本質。」「沒有此生、沒有彼岸。」「所謂信仰就是相信,不是理解。」「那才是真正的魔境啊。」

不覺得要表現喜怒哀樂才叫人、覺得當人很辛苦;明知解脫了悟之道,卻繼續留在框架牢籠之內,而那些直接踏上真理之道的人們,在故事中不是扮演發狂的被害人,就是偏執而致著魔的兇手。
 
這當然反映了京極夏彥自己對現世的看法,也很合我自己的看法,這是我所謂能跳出故事的故事。


 
 
 若將偵探分好壞,那麼福爾摩斯、赫丘里白羅、菲爾基甸、威廉神父、甚至亞森羅蘋都可以算是為善;勒卡雷的喬治史邁利因為環境職業使然,處在尷尬地帶;中禪寺秋彥是故意坐視;為惡的偵探較不好走出自己的路,大部分都直接去當兇手了,但其實為惡的偵探能玩出很大的戲劇張力,將此一身分發揮到最好的作者,是湯瑪士‧哈理斯,他創造的角色,名字叫漢尼拔‧萊克特

 常可聽到所謂「安樂椅神探」,因為他們只須聽旁人描述場景事件即可找出關鍵線索而破案,白羅、馬波小姐、京極堂、園紫大師、林肯萊姆警探(《人骨拼圖》)大都算此類,林肯警探是因為四肢癱瘓而無法進行調查,至於萊克特醫師,則是被人關起來的。
 
因此他比一般偵探受到更多限制、無法親自調查、只能取得容許且有限的資料,而整個破案團體彼此間更少不了勾心鬥角、每個人都有所保留、對談間都在套話,對峙明顯,這樣的布局在《神探狄仁傑》就有用上,另外像在浦澤直樹的《冥王》裡,我每次看到蓋吉特刑警去監獄找「完美」的布拉烏機器人尋求線索,都會露出微笑。

萊克特醫師是個怪人,比起京極堂來得有「人性」,也許沒品德,起碼品味是有的,嗜好美食、音樂、精通藝術、科學、文學,見解獨到、用字精確,最好笑的是他根本不把心理學當一門學科,而應該是像技藝般美妙的東西,他評價其他同行的創作、適時供給意見、有時自己也下來創作,過過癮、解解饞。
 
完美的英雄非常無趣、完全的壞蛋也很莫名其妙。在現代,在《化身博士》之後,讀者開始對自身的不完美習以為常,這類型的主題也比較能為人所接納,實際上讀者對這樣角色的渴求一直都在,只是以前必須硬分為福爾摩斯和莫里亞提教授,現在可以把他們融合起來。事實上,我覺得現在不完美的英雄和有魅力的壞蛋已經太多了,雙方又鬥又合作的劇情也不再吸引人,差不多也到了一個新的頂點,很好奇下一個出路究竟是什麼。
 
 《沉默的羔羊》抓準了觀眾口味的二元性質,得出一個最有效率的公式。觀眾一方面希望史達琳探員能找出連續殺人狂,但另一方面潛在地,也希望萊克特醫師能逃出去,因為囚禁他的精神病院長非常庸俗而討厭,既刁難史達琳又虐待萊克特。連續殺人魔和精神病院長相較之下,一個可悲一個可恨,都是史達琳和萊克特二人的敵人,也是觀眾的敵人,於是瘋子偵探幫了所有人一個大忙,解決案件並逃出生天,兩個敵人一個死了,一個被吃了。皆大歡喜。
 
 

  
人心演變,外界科技也在變化。當科技能再造人心,新人性,就會創造新的動機、新的手法、新的犯罪,並衝突到新的價值觀。但也許其實沒有新東西,只有對「原初」的各種變形。我最喜歡的科幻小說家以撒‧艾西莫夫最擅長玩設立原理、框架,再把它們都推翻的遊戲,當初買下他的《我,機器人》完全只是一時興起,結果深刻影響之後的許多想法。
 
 它描述在人類發明機器人後怕它們出意外,立下三大法則於機器人腦海中,強迫它們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傷害、服從人類命令、保護自己。《冥王》、《攻殼機動隊》或多或少都借用了如此的教條作架構設定,誰知這看似完美的人工智慧卻仍出了大大小小的問題,不是不適用於現實、就是在某些極端狀況中導致矛盾:
 
機器人們,
 有些因為處在類似人類的壓力情緒下,發生精神官能症、歇斯底里狀態或是逃避、遺忘;
 有些說謊了、發瘋了,因為真相會傷害到人類;
 有些機器人不明白自己從何而來、又是為何要服從這些脆弱的有機生物,在反省的過程中居然重新推導了笛卡兒的理論、自創宗教、還向人類宣教;
 其中還有極為諷刺的結果:因為三大法規約束的關係,機器人太完美了,變得比人類更高貴、更貼心、更討人喜愛,真正的人類與人類間互動,反而開始出現問題。
 

八成以上的機器人故事都在講機器與人工智慧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現在此種機器人不會出這種事,但這得端看你對威脅的定義,如果人工智慧太過於完美──在物理上它們已經比人堅固而耐久、在心理上它們也有更好的記憶與學習能力,道德判斷似乎是人類最後的屏障,但哪種判斷是全然公正的?又有誰可以公正地實現之?於是現在人類連道德情操都輸了,輸給自己的創作。

 於是人類感到自己的缺陷、感到挫折,於是人類還是被傷害了。這些結論都是書中主角經過分析、研究、推理,才得來的結論,結論凸顯了人在創造上的徒勞,而類人智慧的缺陷,其實就是人類自己的缺陷,源於他們和人類的差異。
 
非人智慧會是人類的鏡像,會凸顯彼此的差異,那是種無形的、形而上的威脅,被威脅的不是人類的生存,而是人類的存在價值和獨特性;有些人覺得這並不重要,也有人覺得這很重要。
 而人類還想藉程式來繼續奴役高貴的它們。不如先奴役我們自己吧,我這麼認為。
  
可見科技無法扭轉人類的劣根性,和這些程式化的機器選民比起來,原本的人類反而該死地多,雖然它們不會殺我們。若遇到傷害人類的地步,它們寧願自毀。我永遠記得裡面有個機器人是怎樣發瘋的,就因為它處在無解的人際關係悖論中,卻又有如此強迫的道德需求。
 
這還不是偵探小說呢。光這些議題已可引起許多的討論與動機,推理的確在內容佔了很重要的部分,人類主角們辛苦地用自己遲鈍的智力去理解導致機器人出毛病的初衷、再改進問題。而那些問題其實也都是人類心理上的問題,雖號稱「機器人心理學」,其實只是變相的心理學。

 到後來的《鋼穴》《裸陽》,艾西莫夫真的把它寫成了偵探故事,人類警探有個機器人搭檔,彼此合作偵辦謀殺案、協調彼此的優缺點。

 這還只是部分呢。艾西莫夫另一傳世巨作《基地三部曲》,描述未來的人類銀河帝國崩壞,一個神秘團體靠著先進科技,預測未來並掌控社會動向,進而獲得操控人類動向的權力,出發立意本是良好,但它既是一切的監督者,又有誰來監督它?它的位置又在哪呢?
 
 這個故事「暫時」沒有機器人,但依然充滿鬥智鬥力的情節,《三部曲》共分三本,第一本較無聊,第二三本就很精彩了,各式各樣的外力介入、反派的出現、以致最後盟友變敵人。主角們就像偵探,不停找尋各種真相、真相卻不停掉換,從單純求生的方法、到對付神秘敵人的方法、到神秘敵人的真面目、到神祕盟友的真面目、再到制服盟友的方法,大綱簡單明瞭但過程多變。
 
 長篇小說都得分為很多小章節,我也很喜歡艾西莫夫取的章節名稱,全都很純粹:
「時限迫近」、「時限到來」、「時限已過」; 「二人與Mule(角色名稱)」、「二人無Mule」、「二人與農夫」、「二人與長老」、「一人與Mule」、「一人、Mule、與第三者」;「滿意的答案」、「真正的答案」。
 
在《基地三部曲》後,又接續出了《基地邊緣》《基地與地球》,這兩本比較是科幻冒險小說了,但劇情的推展依舊是靠推理。《基地邊緣》收尾時仍很好看,但許多衝突的解決已經在依靠框架外的力量,是以繁化繁、比較沒有之前以簡化繁的那種純淨了。
 
 「銀河的彼端,群星的盡頭。」這是《基地系列》裡最重要的一句話。
 
實際上這已經是個沒有盡頭的故事了,《基地》最後套回了《機器人》。
萬年以前,「智慧」為了人類的利益與感受著想,退出歷史舞台,不讓世人知道他們都被玩弄於掌中;萬年之後,同樣的矛盾依然存在,一切都是為了換取「可避免的衝突」所付出的代價。

 
 
「有句話是怎麼說的?啊,對───『並非轟轟烈烈,而是黯然消逝』。」
 
到了末了,就算推理出了真相,也不能說,不能宣揚,不能鼓吹,虛無自間諜小說中回歸。

但什麼是虛無?什麼是幸福?

什麼是最為人著想的方式?讓人掌控他自己的一切,然後眼睜睜看他走向歧途、導致錯誤與毀滅。還是暗中監視他、導正他,代他作主、害他從此失去自由與機會。 你有辦法確認自己的所作所為正當嗎?
  
 
偵探是誰?知道該怎麼作的人嗎?當然不是。

他們不過是有能力、有運氣得知真相的人,平常人看不見真相,因為騙子把它藏起來了。

騙子與偵探都靠謊言而活,謊言來自人類本身的缺陷──所知有限、彼此間又必需要競爭。只要有他者,就會有競爭、就會有謊言、就出現了如此身分的人,能選擇面對真相的方式。

偵探與兇手常被人認為有相似的心智,相同在於共享真相、相異在於面對真相的作為。偵探不能有自己的創造,除了逼近、而至與真相面對面時,推理結束、抉擇開始,抉擇看是要公開還是等待,因為錯誤的時機容易貶低真相價值,於是找到真相的人把它放回原本的地方,任憑它隨風而逝。
 
艾西莫夫很寬容,會讓他筆下的受害者受控於人而不自知、會讓幕後元兇有著難以理解卻正確的出發點、會讓筆下偵探的道德就是隱瞞真相、認可幕後元兇對受害人所做的改造。
 
京極堂認為,當人類理應該要很煩惱,瞥見真相之後得到的只是身為人的軟弱無力,最叫他受不了的是一般大眾對真相大驚小怪的反應,對他而言所有怪異都很合理、覺得怪異反而是不正常;萊克特醫師卻覺得當人很有趣,在他眼裡,真相扮演的是它最常被賦予的身分──武器,其他時候則是種收藏,只透露給認可的友人欣賞。

 
求知是種狂喜。
 

 
推理小說給我的感覺和藝術品差不多。他們有各自的均衡、對比、韻律、結構。現在我體會到那個畫家在《春》面前呆坐的感覺了。
 
 


vaistlin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 general who became a slave, a slave who became a gladiator, a gladiator who defied the emperior."

一個將軍被貶為奴隸,奴隸又成了角鬥士,一個反抗帝國皇帝的角鬥士;一個驚人故事,一場生死大戲,整部電影的主軸就圍繞在這上面生死,以及戲碼

開場字幕即開宗明義:在羅馬帝國的全盛時期,帝國皇帝掌控了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生殺大權,而在接下來的兩小時半時間內,觀眾即將看到這段開場白遭到戲劇性地顛覆。


劇情

 一場羅馬與日耳曼蠻族的血腥戰鬥,帶出了老皇帝關於何謂「羅馬的榮耀」的疑問,羅馬的百姓是為何而活?那些士兵與敵人又是為何而死?將軍答不上來,身為一個士兵他只能選擇服從並且相信。

老皇帝是「哲學家皇帝」Marcus‧Aurelius,追求一種理想的羅馬、一種理想的政治制度,感嘆於自己掀起的多年戰事,他居然任命將軍麥西穆斯為下任皇帝,並要求將軍把皇帝的權利交還羅馬的元老院。可是將軍只想回家、只想與自己的家人團圓。

老皇帝唯一的兒子康莫德斯,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一切就此變了調。

他殺了自己的父親。在取得皇姐露西拉的支持後,自己登上皇位。

將軍的家人全遭屠殺,他自己則在尋死之際被商人捕獲。

於是皇帝,被自己的兒子所弒,不該死的人死了,想死的人卻死不成。


繼任的康莫德斯生性暴虐,但也極為精明,為了控制反對他的元老院,開始在羅馬競技場舉辦大規模的競技比賽,讓奴隸們彼此打鬥,娛樂大眾,收買人心,果真受到了熱烈歡迎。

不是生,便是死,靠著不斷的殺戮、殺戮、再殺戮,能活到最後的奴隸便能獲得自由;因為是為生存而戰,所以人們愛看,因為人們的注視,所以奴隸們得以活下來,所以存活的最大關鍵不是戰技,而是贏得觀眾的支持。(不覺得和現在的決戰伸展台、星光大道 、生死鬥很像麼?)

於是,生死結合了表演;於是,可以明瞭所謂競技,不過就是一場場的生死戲碼;戰鬥開始時,競技場就是舞台,角鬥士就是演員,較量的不只是戰鬥技巧,也比誰的演技好、看誰可以掌握群眾、他們的如癡如狂、喜怒愛憎。

康莫德斯就供給人民這樣的娛樂。靠著掌握他們的喜好,他控制了元老院,靠著掌握他外甥的性命,他又控制了自己的姐姐露西拉,羅馬皇帝再度掌握了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生殺大權。


直到當初被他追殺的麥西穆斯化身為角鬥士,出現在他面前,誓言復仇。

這時,皇帝掉入自己一手營造的戲碼之中,他發現自己殺不了對方,因為群眾愛戴他,愛戴一個隨時在生死間徘徊的奴隸。

這時,奴隸成為了角鬥士,而角鬥士挺身反抗皇帝;整件事又再一次地諷刺起來。


 

三個主要角色

麥西穆斯
故事主角,能力出眾,老皇帝希望能擁有他這樣的兒子,他也稱呼老皇帝「父親」,露西拉與他是舊情人,儘管後來各自擁有了家庭,因此康莫德斯恨他、忌妒他擁有了自己渴望的一切,儘管麥西穆斯自己是半推半就;他們兩個完全就是一明一暗的兩個對照。

你可以看到他是全片轉變最多的人,一開始是個軍人,能作的就是相信並服從,對皇位的授與感到不願,因為他只想回家,家被毀後他想死,死不了後又想復仇;一開始唾棄競技,後來發現它的力量、利用它達成自己的目的。

劇情上側重對他的描寫,配樂曲目也最多,包含了片中的愛恨,而無恐懼;不管是軍人還是角鬥士,他一次次得面對死亡。片頭他曾對天堂做出這樣的描述──充滿陽光的平原、麥田,對比著現實中的塵土、汗水、血汙。

對天堂的想像充斥整部電影,到頭來成真的時候,觀眾們總算可以看到,他對死神露出什麼樣的微笑。


露西拉
康莫德斯的皇姐,「擁有很好的生存能力」,演技好、深諳宮廷中的應對化解,也能在不同陣營間遊走,可以看到她周旋在麥西穆斯和康莫德斯兩個男人之間,一邊是想報仇的舊情人,一邊是掌握她孩子性命的弟弟。

配樂中沒有她專屬的曲目,一直都是從兩個男人投射在她身上的情感來描寫她,唯一的例外是在回羅馬的場景中:露西拉與盧修斯母子相見、高興得相擁時,配樂達到了一個高潮,導演有意將這一幕弄得盛大,彰顯全片中最純潔的一種情感,因為在父親被親弟弟殺死後,孩子成為她所擁有的全部。

也因此她恐懼自己的弟弟,也因此,怕失去兒子的恐懼支配這個母親,成為她的弱點,她又成為麥西穆斯的弱點;她有脆弱的反應,但又能轉瞬間充滿威嚴:麥西穆斯死後她下達命令、震懾了全場觀眾,也為電影做了總結。


康莫德斯
貪婪的國王,渴望一切,卻被一切拋棄:不被父親欣賞、不被姐姐喜歡、不被元老院支持,結果野心成為他的美德、暴力成了他的手段,一個容易暴怒的孩子,卻擁有最大的權力,一種最糟的狀況。

屬於他的配樂深沉陰暗,彷彿來自宮廷深處(也確實如此)、有種沉沉的威脅感,隨時都有變調的可能。

弒父的場景,看他在父親面前細數自己的好與不好、哭訴著為何不傳位給他、不肯定他、認定父親恨他,配樂充滿悲情,到了尾處突然一變,揚言為了換取父親的肯定,他血洗天下在所不惜,接著就殺了父親。







仇恨、情愛、殘酷、痛苦,這角色統合了所有的情感,卻又有著最差的情緒管理,你可以看他笑,看他哭,發脾氣,裝鎮定,殺人,被殺,上一秒奪得一切,下一秒又失去一切,於是再奪取、再失去.....生死的劇本中,他一會兒是無助的演員,一會兒又是無情的導演,到最後假戲真做,一不小心把自己給演死了。


 
露西拉自己不怕死,只畏懼她孩子的死亡,康莫德斯同時恐懼著生與死,麥西穆斯卻同時期盼著生與死

活著,之於麥西穆斯的意義只剩下復仇,死亡,對他而言已是解脫。

片中的死亡往往經過小心處理,無論聲音或畫面,下雪的森林、布幔遮掩的宮廷、競技場上的塵土,甚至是灑落的鮮紅花瓣,用環境氛圍來暗示角色的性格。


 

寓言

 雷利‧史考特常拍古裝、科幻史詩,場景塑造逼真而獨樹一格,是十分傑出的商業片導演,但也很能將內容主題放入故事中,和觀眾產生有深度的討論:

《異形》的公司為了取得異形,放任太空人成為異形的獵物,外星怪物的殺戮本性與人性的貪婪,根本就分不清是哪個比較可怕。

科幻電影的經典─《銀翼殺手》,人類追殺複製人、唾棄自己的創造物,兩種人類誰該活下來?主角不知道,似乎兩種人類,都有著各自的悲哀。

《黑鷹計畫》裡的美國為了和平正義,跑去打一場根本不屬於他們的戰爭,讓士兵遭到極大的死傷。

《王者天下》的十字軍和回教徒為了爭聖地打得你死我活,全以宗教之名而行,但到頭來,雙方都不明白宗教的價值在何處,只發現血真實得流過。

《美國黑幫》,辦案勤奮的警察,家庭狀況卻是一團糟;黑社會老大殺人不眨眼,卻處處為自己家人們著想,比起貪贓枉法的黑心警官,雙方都不算太壞。

最近的《普羅米修斯》,不管是人類還是機器人,都試圖尋找自身的起源與價值,卻驚覺彼此都是個錯誤,不僅如此,他們還產生了更大的錯誤──異形。

往往正邪雙方一路捉對廝殺,但到尾聲時都不明白一切衝突的原因何在,或發現答案只引向更大的疑問。雖然敘述中用了很多「到頭來才發現」,但雷利‧史考特拍的不是驚悚片,而比較是一則則史詩寓言,批判大眾所認知的價值觀。


至於本片,則嘲諷民主制度與專制其實是可以相通的,獨裁者有時不會比較壞,民主統治有時不會比較好,群眾往往盲目、善變,相信媒體、偶像而無自知,亦無自省,你可以看到全片唯一會反省的統治者只有老皇帝,而所謂的民心之所向,不過是無謂的暴力與娛樂,只要知道正確的方法,連暴君也可以被認同,人民等於是拱手讓出自己的生殺大權。

為了觀賞他人的生死,而放棄自己的生死,存活的問題太討厭,因此許多人選擇逃避到虛假的存活中,不願面對。


 
面對死亡的方式是本片另一個一再出現的重點,透過擁抱──老皇帝與康莫德斯、康莫德斯與麥西穆斯、麥西穆斯與康莫德斯,悶死、下毒、刺殺,每次擁抱都是一次死亡,每次擁抱的對象都是自己的死神,比較這幾場戲,就可以發現不同人面對死亡的不同態度

唯一的例外是露西拉與盧修斯,他們母子間的相擁溫馨感人,他們也都活了下來,只導致了其他人為此而喪生,至於奴隸商人帕西蒙則是手持象徵自由的木劍,背對殺手而亡。

「Shadow and dust!」



角鬥士的自由是來自死亡,死的可能是別人或自己,那時就是步下舞台的時刻,帕西蒙曾經是角鬥士,很久以前就獲得自由了,後來他卻覺得舞台下的生活了無生趣,依照他的說法,凡人都是飛沙走影,無法選擇死亡的時刻,起碼要選擇謝幕的方式。

於是導演最後藉著麥西穆斯的死亡,把死亡還原成一場葬禮該有的態度,而不是娛樂,連暴民們都停止騷動,無數的花瓣在塵土上飛舞,隨著Lisa Gerrard的歌聲,鏡頭自競技場緩緩上升,望向黃昏中的羅馬城。





死亡可以如此華麗,也可以悄然無息,像條偷偷靠近沉睡之人的毒蛇,或是像手撫著麥草、走向家園那般平和。而活著,對某些人來說,必須是一場恐怖嚇人的夢,儘管它可能早已帶著野心一同安息。

如同現實生活,最困難的不是謝幕,而是步上舞台的勇氣、在舞台上維持自若的堅持,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掌聲,鮮花,或是沙塵。

「Shadow and dust.」





後記
 
羅馬競技場早已成為全球遊客到義大利必訪的古蹟之ㄧ,儘管它隨兩千年的時間而傾頹,廣場上的地板塌陷了,露出底下的獸籠和地牢來,導遊們自然會提起這部電影來吸引遊客的注意,敘述雷利‧史考特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所感受到的震撼、模擬數萬群眾的驚人呼喊。


vaistlin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電影從片名到配樂都綠綠的(笑)。

表面上是一部美國漫畫改編的英雄電影,但導演拿希臘悲劇的結構來詮釋這個英雄的誕生,於是劇情的底蘊發展成關於兩個家庭間,感情上愛恨交錯的故事。

劇情
男主角(Bruce Banna)的父親是受軍方資助計畫的科學家,渴望造出強大的人類基因,他拿自己的身體做人體實驗,無意間將自己經過改造的基因遺傳到兒子Bruce身上,就像一般科幻小說常見的結構一樣,他等於創造了極端強大但又不受控制的危險實驗成果,而這實驗成果剛好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軍方領導,也就是女主角(Betty)的父親發現了科學家的計畫,引發了一連串的意外,計畫被中止、Bruce的父親遭到軍方逮捕、入獄,而他的母親則是死了。

年幼的男主角掩蓋了這段印像,帶著隱藏的未知力量與人格長大、與女主角相戀,直到有天他的親生父親帶著真相來訪....


vaistlin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片名叫《The Village》。

在一個被「森林」圍繞的「村莊」裡,人們說,千萬不要露出「紅色」、不能進去「森林」,那裡有一些「不能提起的東西」。


Ivy的眼睛看不見、Lucius沉默乖戾、Noah的智能有問題、言行和個小孩沒兩樣,這三個年輕人和他們的家人,都住在村莊中。隨著劇情推展,人們與未知怪物的接觸增加、也開始了解怪物的真相─一切可能只是一場騙局、怪物並不存在。但當Lucius負傷、Ivy為了去取得救命藥品而進入森林時,「真正的」怪物卻出現了...



劇情編排

許多人第一次看時都不免問一個問題:既然森林裡有怪物,那麼人們當初是如何?又是為何要來此定居?這的確是劇情中的關鍵。

這樣的謎團,以及主角間的戀情發展,構成了故事的懸疑背景並推動劇情,而「恐懼」綿佈全片,製造氣氛壓力。

全片大多是十九世紀美國鄉間的祥和景像,整個場景都弄得如詩如畫,但嚇人的故事發展卻一直從每個祥和的景像後冒出,打破所有對未來美好的想像。

警鐘被敲響、婚裡被打斷、戀人被拆散,但正是在面對這些嚇人遭遇時,片中角色方才表現出他們的堅強還有心意;總是快樂的地方漸漸變詭異,緊張的地方突然又讓人驚喜,全片就在這樣的恐怖與溫馨間不斷交錯。

這也是導演M‧Night‧Shyamalan常用的故事結構,也是我很喜歡的布局。

劇情上安排最出色的地方是Ivy要進入森林時。
先放Ivy的父親說要告訴她安全穿越森林的方法的段落,還沒講到最重要的地方就突然中斷,跳到Ivy已經準備要和同伴進入森林,觀眾都不知道父親和她說了什麼,儘管拿著聲稱可以保護他們的護身符,氣氛還是沉重無比,走沒多遠同伴都受不了被嚇跑了,只剩Ivy一個人時才切回她和父親相談的地方,原來怪物都是假的,她手上的護身符也是假的、騙騙他人的,畫面切回Ivy,眼前是黑沉沉的森林夜晚,她只有自己一個人,留給觀眾莫名沒安全感的感覺。



運鏡

片中的運鏡手法十分狡猾,因為女主角是盲人,鏡頭常只照著女主角,然後在景框外一直有不明物體在遊走、發出聲音,電影利用她所聽的聲音與畫面間的對比呈現了很多轉折。許多怪物嚇人的地方居然都是透過沒什麼剪接的長鏡頭一鏡到底,來凝聚氣氛。

比方說Ivy在森林中碰到了「怪物」,她先是疑神疑鬼獨自走了好久,突然間聽到了不明物體的聲音,轉頭望去。什麼也沒有。接著才聽到有什麼東西緩緩逼近的聲音,嚇得她落荒而逃。鏡頭由下仰拍,大白天的樹林無邊無盡,看似無害,但不知為何她滿臉驚恐。跑了好一陣子連氣都接不上才停住,以為脫離了危險,沒想到鏡頭一換成俯角才發現,她站在遍地的血紅色植物中,顯然落入了陷阱,而且眼盲的她並不知道。

比方說Noah得知Ivy與Lucius訂婚後,跑去找Lucius,結結巴巴地說不出話來,Lucius對他說抱歉,試著向他解釋,兩人面對面卻又同時愣住了不說話,沉默了一會兒,鏡頭往下一看,一把刀已經插在Lucius腹側。

比方說驚鐘敲響、「不能說得怪物」跑進村子來,家家戶戶都忙著躲進地下室,Ivy卻不進去,怪物都跑過來了,還獨自站在門口堅持要等Lucius,對著黑暗伸出手,手的另一邊好像有什麼東西,緩緩靠近,近到都可以碰到Ivy的時候突然間啪的一聲,Lucius把她拉進屋內,直到兩人都跑進安全地方了都還不放開。


音樂

配樂之天衣無縫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作曲家是James Newton Howard。

 

vaistlin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了之後手癢,把幾個上面沒出現過的名導演也拿來出題目:
 (把握的是導演的慣用議題和手法,所以題目中的劇情並不一定來自同一部電影)
有些你們看過,有些你們沒看過;有些我曾提過,有些我不曾說過。

1.國王死了,皇后和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話,其實大家心理各懷鬼胎,紛紛猜著兇手是誰、下任國王是誰這是勞伯‧阿特曼,《迷霧莊園》

2.國王死了,皇后又悲又憤,要御廚把國王的屍體烹煮成一道菜,要兇手吃下這是英國導演彼得‧格林納威,《廚師,大盜,他的妻子,她的情人》

3.國王死了,皇后千辛萬苦地找方法要讓國王復活,後來等到國王復活的那一刻,皇后自己卻累死了達倫‧阿諾夫斯基,《噩夢輓歌》、《真愛永恆》、《黑天鵝》
 
4.國王死了,原來是王子發現的怪物朋友不小心造成的後果,皇后很生氣,但孩子和怪物又施展超能力,把國王救活了,於是怪物和一家人變成好朋友史蒂芬史匹柏,《外星人ET》。
 
5.國王死了,新繼任的國王追查真相,察覺到竟是皇后下的手,但又已經沉迷於皇后的美色不可自拔,於是原諒她,結果也被皇后殺了羅曼波蘭斯基,《唐人街》、《幽靈寫手》。
 
6.國王死了,皇后發現自己懷了未來的救世主,而一場風暴正要來臨詹姆斯‧柯麥隆,《魔鬼終結者》

7.國王死了,皇后悲憤地與兇手決鬥,說:「你殺死了我丈夫!」。「不,」沒想到兇手說:「我就是妳丈夫。」喬治‧盧卡斯,《星際大戰5;帝國大反擊》

8.國王死了,皇后卻不相信,一面祈禱他還活著,一面拼命地找死前和他在一起的士兵問話尚‧皮耶居內,《未婚妻的漫長等待》

9.國王死了,皇后發現國王留給他一捲底片,裡面都是被剪掉的情人間親吻的鏡頭吉賽佩‧托納多,《新天堂樂園》

10.國王死了,皇后卻不知道。殺死國王的是隻蒼蠅,而且牠還假扮成國王,沒過多久皇后懷孕,生下的孩子是隻蛆大衛柯能堡,《變蠅人》

11.國王死了,皇后為了保住權勢,必須在兩天內揪出兇手,過程中她發現兇手可能是外國人,而所有的軍人都是智障,所有的警察都是笨蛋盧貝松,《終極追殺令》、《終極殺陣》

12.國王死了,皇后這才發現國王在外有情人。接著又發現,就是因為皇后壓抑自己的感情,只肯和國王有點到為止的關係,於是國王才尋花問柳,他的情人發現自己只是替代品,一怒之下害死國王。自覺對國王有所虧欠的皇后看著她和國王的衣服發呆,並饒過兇手,但國王的情人自己卻跑到山上,從山崖上一躍而下李安,《臥虎藏龍》、《斷背山》

13.國王死了,是皇后的妹妹害死的,因為她也喜歡國王,後來皇后也死了,皇后的妹妹替他們的故事寫了一本書,書的結局是國王與皇后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喬伊‧萊特,《贖罪》 

 

vaistlin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王死了,王后在花園裡曬紅袍;
 大陸導演張藝謀,作品形式上重視色彩和數量的視覺呈現,從片名上就看得出來:《紅高粱》、《大紅燈籠》、《秋菊》、《黃金甲》;內容則常圍繞中國傳統社會下的故事,又常以女性受到的壓迫為主題,近年被批評太重視覺呈現而忽略劇情本質。
 
  國王死了,王后在花園裡放鴿子;
吳宇森以商業動作片聞名,運鏡卻常把暴力的場面用慢動作美化,又每部電影都加入象徵和平的鴿子營造對比之戲劇性。但既然那些鴿子是放給觀眾看的,片中腳色和鴿子不應該有直接互動。
 
  國王死了,王后在花園裡玩花灑;
我老實承認,雖然蔡明亮很有名,但他的電影我只看過《洞》,聽說這幕場景是來自《愛情萬歲》。(花灑是什麼?)
 
  國王死了,王后在花園裡獨白;
王家衛常描寫私密幽微的感情,角色常獨白、自我解嘲、向觀眾敘述他記憶中的某個人,離開了他卻念念不忘。所以獨白是對的,但國王不是死了,應該只是「轉身就走,留下既非是也非不是的回答」。看過的作品還有他早期的《東邪西毒》、《重慶森林》、其中有幾幕很細緻的《花樣年華》、《2046》,個人最喜歡的則是《2046》。
 
  國王死了,王后在花園種櫻花;
魏德聖大家都知道,應該不用多說,何況櫻花也還不能算他慣用的語彙,何況有些人建議的「看見彩虹」似乎更合適。
 
  國王死了,王后在宅子裡坐了一下午沒動;
侯孝賢的這個引人發笑,的確是這樣沒錯,遠景、長鏡頭和畫面中常常在沉思的人,拿來讓觀眾對劇情做出自己的詮釋而非被動得接收,而且沒錯,觀眾常常自動自發得睡著了。
 
  國王死了,王后哭著跪在地上說「你不要死,你不要死,你不要死」;
  國王死了,王后邊辦葬禮邊打麻將;
 瓊瑤和王晶的作品,我都有看過一些,印象卻不深。
 
  國王死了,王后在花園脫光衣服;
 可能是拉斯馮提爾的《在黑暗中漫舞》? 聽說這丹麥導演常在電影中做對人性的批判,還常在電影中對觀眾做催眠-《歐洲特快車》。
 
  國王死了,王后在花園裡吞生章魚;
 我只看過他的《賽柏格之戀》,手法有種誇張瘋狂的幽默。
 
國王死了,王后捧著骨灰聽音樂開車在白天碰到陌生人;
《慾望之翼》、《搖滾騎士錄》...常拍發生在旅程中的故事與路上過客的互動,德國的文‧溫德斯是著名的公路電影導演,想來有多少文青以看過或談論他的電影為傲,可我又都沒看過。
 
  國王死了,王后邊辦神聖葬禮,邊派人屠殺仇家;
 《教父》。法蘭西斯柯波拉常把血腥場景和神聖儀式用平行剪接結合,《教父》比較有名,個人較喜歡的卻是《吸血鬼》裡的婚禮一景:強納生正在和米娜結婚,另一邊忿怒的德古拉卻爬到米娜好友露西的床上,把她變成他的「妻子」。
 
  國王死了,王后遇到和國王長得一模一樣的陌生人;
《雙面薇若妮卡》

這部電影描述住在法國的薇若妮卡有天發現了一個長得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波籣的魏若妮卡,她們曾同時在世上,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直到其中一人某天死了...。奇士勞斯基是波蘭導演,內容關於人與人之間的神祕關聯,手法常用象徵,畫面有溫和的光影,又有很深沉的配樂。最喜歡的是三色電影裡的《紅色情深》。
 
  國王死了,王后在哥特式古堡裡開轟趴;
 《黑影家族》?提姆波頓被稱作鬼才導演,出場角色死活不拘、可以是天才也可以是猩猩,主角常是陰陽怪氣又害羞的強尼戴普,孤單地住在大宅裡(就算有家庭和長輩間也有代溝),有時他遇到了一個漂亮女生,有時也有其他女生迷戀他,因為她跟男主角一樣陰陽怪氣, 而漂亮女生一開始都比較喜歡其他正常的男生, 男主角要不自己追得很辛苦要不就是別人追得很辛苦。
也許國王是死後變成有很深黑眼圈的鬼,很自卑,於是整天躲在王座後面不敢出來,他的女巫皇后辦了這個婚禮想讓他開心,來賓之中的一個女生卻吸走了國王的目光。
 
  國王死了,王后在和兇手快樂的滾床單之後將其勒死;
 南韓導演金基德,我只看過《援交天使》:兩個女生為了去歐洲玩的旅費而進行不當交易,一個負責聯絡、一個接客,某天為躲避警察臨檢,接客的那個跳樓重傷後死亡,剩下的那人受了刺激、有著罪惡感,於是她與之前的客人睡覺,並把交易所得的錢還給他們,女孩的警察父親發現真相,憤怒地把客人給殺了,然後去自首。
「快樂地滾床單然後又把人勒死」, 無論結局是墮落還是救贖,中間過程都是透過情色與暴力來達成。

  國王死了,王后從衣櫥裡又領出來一位國王;
諾蘭常用不可靠敘事者、多重身份、多重圈套的手法,他現在這麼紅,應該不用多說吧。
 
  國王死了,王后變性以後自己當國王;
 我ㄧ開始還以為是《切膚慾謀》。西班牙的阿莫多瓦的作品圍繞著女性和遇到女性的男性,有時連性別都錯亂,無論是內容還是手法都可以很顛倒很荒誕。我沒看過《我的母親》,聽說那是他目前為止最好的作品。
 
  國王死了,王后說國王是病死的,侍衛說國王是被暗殺死的,大臣說國王其實沒有死;
當然,這是《羅生門》。不只是事情的真相,整部電影的構圖、運鏡都依照不同的陳述者而有些微的變化,例如陳述時的倒三角構圖,代表不可靠的事情真相。黑澤民很有名,他電影的內容與技巧都比較偏西方,比較戲劇化。
 
  國王死了,也沒有王后戲份;
 小津安二郎是日本電影的另一個代表,常用平視角度,比較平實,他不像黑澤民會拍國破家亡、武士下山的電影,他的電影大都是普通日本家庭的故事,關於家庭的成長、也關於家庭的崩解;《當櫻花盛開》就是德國女導向他的《東京物語》致敬的片子。日本傳統家庭重男輕女,女性角色大多趨於幕後、在背後默默付出,因為國王死了於是皇后也不出場也許不是比喻而是哪部電影真有的劇情,但若是比喻個人認為也算傳神,雖他的電影還是有很多女性出場的地方。
 
  國王死了,王后跟其他大臣開始一邊尋找死因一邊喋喋不休。
伍迪艾倫既是個導演也是個演員,帶圓框眼鏡、一直碎碎念的害羞小老頭就是他的招牌形象。作品常帶有黑色幽默,《曼哈頓》、《安妮霍爾》、《遇見塔羅牌情人》、《情遇巴塞隆納》(史嘉蕾喬韓森可是他捧紅的)、《愛情決勝點》(一開始是愛情片、中間變犯罪片、最後變鬼片)、《午夜巴黎》
 
  國王死了,王后在花園裡發現一艘廢棄的太空船,後來產下了一個奇怪的異形。
 哼哼這當然是《異形》和《普羅米修斯》!內容批判、手法象徵,背後有很深的隱喻對象,但又保有觀眾愛看的商業元素。但若讓我選的話我會選《神鬼戰士》或《亡者天下》而非《異形》,那可真的有國王和皇后。
 
  國王死了,王后和上百位唱詩班成員在濃霧裡唱歌
《尤里西斯的凝望》

 「最喜歡畫面中很遠很小的人一直走、一直走、走了很久還是那麼遠那麼小」這位希臘導演很常用遠景和長鏡頭,很擅長帶觀眾凝望,凝望草原、水面、濃霧、陰天;凝望大地上渺小的、流浪的人,《養蜂人》、《觀鳥踟躕》、《霧中風景》、《永遠的一天》、《悲傷草原》...的確是在濃霧中,但我認為皇后不會和他人一起唱歌,因為在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裡,無論主角還是配角,彼此都只是彼此的過客,之間除了對望、其餘的都只是沉默。



我很喜歡這個導演,到今天都還在找他以前的片子。他於今年二月意外去世。

   國王死了,王后用冰塊把屍體冷凍,邊唱歌邊跳舞到最後,國王又醒了。
 庫斯杜力卡我聽過卻不熟悉,只知道他是塞爾維亞導演。

   國王死了,王后寫信寄到國王的老家。
岩井俊二的《情書》,沒看過,只有一些好像很抒情畫面的印象。
 
  國王死了,王后戴著紅帽和情夫在海邊舉槍自盡。
雖然很多人推薦,但北野武的作品我都沒看過。
 
  國王死了,王后打開唱盤播放英文老歌在無盡的長路上獨自走著。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英文老歌好像是貓王的"Are you lonesome tonight"。楊德昌的電影非常棒,貼近生活、從來都不花俏,有純真的地方,也有無奈之處,看他的電影能使一個人成長許多。像這部中的少年成長中面對社會現實而被扭曲、《一一》裡一個台北現代家庭面對現實所產生的各種假象與偽善,全都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會遇見的問題。
 
  國王死了,倒下時還是慢動作,是柴克史奈德
這個導演我第一次聽到,倒是慢動作的話太籠統了,很多導演都會用啊。
 
  國王死了,屍體上的光影效果特別強烈,是JJ亞伯拉罕 
《超人再起》、《不可能的任務3》、《星艦迷航記》、《超級8》,快節奏、流暢的交錯剪接、強烈的光影都是他的招牌,手法上和麥可貝有點像,可是沒那麼多作做的英雄情結哼哼。
 
  國王死了,鏡頭快速爆炸性的剪接,是東尼史考特
 《時空限索》。覺得這導演的運鏡和麥可貝也有點像。
 
  國王死了,故事演到最後皇后發現自己也死了,是M‧奈‧沙馬蘭 
《靈異第六感》。一個心理醫生診治一個會看見死人的小孩,認為他有精神疾病,建議他去幫助那些死人以獲得自己心理上的安寧,結果最後發現最需要幫助的人是自己,因為自己早就已經死了。這個導演就是《陰森林》、《靈異象限》、《水中的女人》、《破天荒》的導演,角色常遇到嚇人恐怖的事物,但經由這些過程,最後人們才能獲得平和。
 
  國王死了,皇后和親戚圍著用餐,突然見到國王的鬼魂回來了,是阿比查邦
 這個導演我也是第一次聽到。劇情倒很常見,好像《馬克白》

  國王死了,皇后穿過宮殿的走廊,又看到國王回來了,是張作驥 
張作驥的電影我都還沒看過...
 
  國王死了,王后變形了,王宮爆炸了,是麥可貝 
這是當然地,什麼都能變形,到最後無論博派狂派,變型金剛根本無所不能啊。不過我覺得國王死後,皇后應該要演講,你看《絕地任務》、《世界末日》、《珍珠港》、《變形金剛》都有總統在危難關頭演講以激勵人心(變形金剛是柯博文)
 
  國王死了,王后與大臣聊早餐和瑪丹娜聊超過一個鐘頭;
昆丁塔倫提諾的角色辦事很三心兩意,常聊到一半打起來,要不就打到一半坐下來聊天,原因全都很荒謬要不就根本不重要,能聊到一個小時我倒挺驚訝的。作品有《黑色追緝令》、《追殺比爾》、《惡棍特工》...等
 
  國王死了,皇后開始寫情書到他以前的地址,是岩井俊二
他是寫了很多封麼?我怎麼不記得......
 
  國王死了,皇后繼續喝牛奶亂闖人家家無惡不作;史丹利庫柏列克,《發條橘子》
這部電影描述一個少年流氓無惡不作,被政府強制接受洗腦矯正,結果性格大變。庫柏力克的作品還有《蘿莉塔》、《2001太空漫遊》、《奇愛博士》、《鬼店》、《金甲部隊》、《大開眼戒》等,常用諷刺、手法大膽,可謂電影界先知般的人物。
 
  國王死了,皇后夢見了沒有指針的時鐘;
這好像是《野草莓》。英格瑪‧伯格曼是瑞典人,主角常是面臨困境的人們,手法則常用象徵景象,像這部他用沒有指針的時鐘象徵人們目的的空虛,而在《第七之門》裡,一個騎士走過黑死病摧殘的大地,和死神下了一場西洋棋。

  
陷在經典電影的場景和導演的風格中是很危險的。我一直如此提醒著自己,與其去記住這些東西,還不如去問這些人為何要說這樣的故事,不如去預測這些導演未來拍片可能的手法。一個好導演有一天也可能拍出爛片,不出名的導演有一天也可能孕育出傑作,保持客觀是我一直在做的事,但有時,看得越多,就越驚恐。


vaistlin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