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影裡的「小孩」

舉史帝芬‧史匹柏、提姆‧波頓等導演作品為例,討論兒童在故事中的效用

 

創作者與小孩們

有不少導演愛拿幼兒或青少年作為他們電影的主角,像史帝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有小孩或青少年的戲;比方說楚浮(Francois Truffaut),《四百擊》以電影作者的角度去說故事;以兒童作為對象觀眾群的動畫片,比方說迪士尼、皮克斯、宮崎駿的作品,更常以兒童作為主角。

有些導演則是擅長描繪青少年,比方說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麥可貝(Michael Bay),他的商業片常抓準了年輕人愛看的元素。

有些導演更擅長拍成年人,小孩在他們電影裡常是陪襯,比方說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rlan)

有些類型的電影不以兒童作故事主角,但兒童角色的出現往往對其劇情感染力有加分效果,比方說驚悚片、黑幫片:在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鳥》裡面有個經典鏡頭是小學生們被群鳥追著到處跑;M‧奈沙馬蘭(MNight Shymalan)的驚悚片裡每次都有小孩子變成怪事見證者;《教父》裡的大家庭小孩到處跑,不知道他們家長在討論勒索做案。

 

史帝芬‧史匹柏的兒童

美國大導史帝芬史匹柏拍過各式各樣類型的電影,動作冒險、驚悚、浪漫愛情、戰爭、寫實歷史、科幻等都有,小朋友常是他電影裡的主角,也是觀眾投射感情的對象:不管是有恐龍跑出來了、戰火波及家園、被關進集中營、還是有人想帶走他的外星朋友,這些小孩們都要不斷以天真無邪,面對大人們帶來的各種麻煩,並靠著勇氣與朋友幫助克服困難。

電影一方面用兒童與邪惡大人的差異製造衝突,一方面宣揚一種積極勵志心態,成人觀眾從中尋得已然失去的純真,順道得見製造麻煩的大人如何自實惡果,《侏羅紀公園》整天想賺錢的律師就被暴龍吃掉了。

 

提姆‧波頓的兒童

美國導演提姆‧波頓被稱做鬼才導演,主角可以是天才也可以是猩猩,常見劇情是害羞又格格不入的男生女生,獨自住在大宅中,沒有家人朋友,就算有也有代溝,劇情就圍繞在自閉主角和外界互動的過程,一面逃避人群一面追求感情。

主角也是觀眾投射感情的對象,但要投射的感情卻和史帝芬史匹柏完全不一樣,勵志的方向很奇怪:主角註定要交不到朋友,因為在他們看來就連同齡小孩心裡也不安好心,既有的大人們包括家長父母就更不用說了,唯一可靠的友情只能來自殭屍、幽靈、吸血鬼等怪物。

其實兒童在提姆‧波頓的電影裡出現頻率更高,只是他們外表長得像大人,但骨子裡拒絕長大、拒絕合作、拒絕分享,他的大人主角們都是長不大的小孩。

 

兒童角色一般的用途

也不是每一部電影都需要放小孩在裡面,還是要端看大題材而定。

在其他題材較為成熟的電影裡,比方說懸疑片、驚悚片、恐怖片、黑幫片,也常看到兒童,但是是處在一個畫龍點睛的位置上,像在《鐵面無私》裡墜落的嬰兒車、像《神鬼戰士》裡被當作人質的小王儲、像在《靈異第六感》裡看見死人的男孩、像在《鳥》裡被烏鴉追得倉皇奔逃的學童;他們是恐怖的見證人、是那一聲聲哭喊與尖叫,扮演著無辜者、受難者、良知、情緒的喚起者。

若沒有小孩,就常常由年輕漂亮女性、動物等來擔綱此種位置,擺一個壯漢、老頭、宅男,觀眾只覺得礙眼,無不望之早點領便當。

奇怪的是他們小孩哭歸哭,卻常常能活到最後,畢竟他們是無辜的,嚇完之後,死掉的戲份大多還是交給那些利欲薰心的大人負責。

 

台灣電影裡的兒童

在國片或華人圈子內,侯孝賢拍過《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楊德昌拍過《光陰的故事》之《指望》、《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魏德聖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李安導演的《冰風暴》、《斷背山》、《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裡面也都有幼童或青少年的角色。

 

在《海角七號》裡的小女孩大大是個戲份不多但很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影片並未解釋為什麼她這小鬼這麼早熟,也不需如此,在諸多失意、前途堪慮的大人面前,這小鬼神智清楚地陪大家一起半夜去看海,看著看著好像什麼都看開了。

在《賽德克‧巴萊》裡的巴萬帶其他小孩拿起刀去殺日本人則是整部片最讓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吧,不管史實上有無這樣紀錄,電影這樣的安排是很好的,這時候就別管什麼良知認同了,族群衝突強到連幼小兒童都無法無辜,身分在加害者和犧牲者間來去,比大人更能讓觀眾感到其中的悲劇性。

 

魏導的師匠楊德昌裡則拍活了很多青少年的故事,這個半大不小的年記還沒全然世故、但也不再純真,整部電影就是他們成長的過程;女學生、高中生、成齡小姐,初戀、失戀、冷卻、結婚、乏困,守規矩的和叛逆的都一樣不知該怎麼辦,比起常態的純真標籤,他們更多了點複雜。

 

國內的電影觀眾族群主要還是以青年以上為主,小孩的故事不常見,但每個成人都曾是一個小孩,某方面來說,很多人始終沒長大過。什麼是我們從前的回憶?有誰還記得我們還未世故時的面貌?不停的課業與考試、變動的家園、外地來的朋友、那時還不明白的城鄉間差距、更無法體會的國族認同、到今天都不明白的東西。

看了那麼多都會青春戲碼,其實排斥了許多東西、其他年齡、其他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istlin229 的頭像
    vaistlin229

    vaistlin229的部落格

    vaistlin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